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1年05月04日 17:21发表于财新网

东日本大地震迫使拥有核心技术的日本公司将生产基地外迁

  

【财新网】(特约记者 田原真司)日本经济产业省于4月26日公布因东日本大震灾而断裂的供应链紧急调查结果。其调查对象为在东北以及北关东地区拥有基地的80家企业(55家制造业企业,及25家零售与服务行业企业)。在制造业方面,企业的回答是位于灾区的生产64%已经重新开工,26%的企业则预测在三个月以内重新开工。

  

如何理解此一调查结果会出现分歧。考虑到地震和海啸带来的严重受害,以及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制造业的恢复正以超出预计的速度进展。这意味着各个企业孜孜不倦的努力,并显示日本制造业的韧性。

  

但据此次经济产业省举行的调查称,就恢复时期的回答中,其中3%的企业回答“在半年至1年内”,7%的企业回答为“不知道”。换言之,依然有10%的生产企业对重新开工没有信心。

  

即使灾区制造业的九成在三个月以内获得恢复,这也并不意味整体日本制造业的九成恢复正常。这是因为,倘若剩下的一成包括特定领域制品中不可或缺的核心零件与原料,其影响将涉及供应链下游所有企业。在车用微型多用计算机领域占有世界份额40%的瑞萨电子公司的那珂工厂受灾,致使全球汽车制造者被迫减产,就是典型例子。

  

笔者在4月上旬在被称作“世界工厂”的中国广东省珠三角地区走马观花地进行采访。在那里感受到的是,不仅仅是在上游,而且在产业链下游也感受到震灾带来的影响。

  

“请您在5月进行为期一周的集中工人培训”。在珠三角地区指导制造业生产管理的顾问林彻彦,在震灾的几周后突然受此委托。这家工厂向在广州市的日资汽车装配厂供给零件,之前被告知在日本的零件供给没有受灾。可是,这家制造厂也被迫减产,而作为生产调整,下决心暂时停工一周,并代之进行工人培训。

  

其理由很简单。由于日本制造的零件部分供给不足,汽车装配厂被迫减产,因此,尚未遇到供给问题的零件订货亦大幅减少了。从零件制造者的角度看,汽车装配厂相当于下游。在尽量减少存货的准时(Just-in-time)生产系统下,若下游的装配广停工,上游的转包工厂同时也要停工。

  

不用说,这种担忧同样适用日本国内的转包制造者以及除了汽车行业之外的电子行业。

  

供应链最为下游是作为制品用户的企业与消费者。他们的变化给上游带来影响的事例也出现。

  

香港光学机器生产企业Optirom董事长石井次郎拥有近30年在珠三角地区经营工厂的经验,他一直支持日本中小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在地震后几周期间内,四家日本公司向石井次郎提出进入中国市场的问题。

  

其中,一家企业是大阪的医疗机器生产公司。他们的生产基地没有受灾,同时也没有着急进入中国市场的理由。石井董事长问其理由,原因就是下游。这家企业的最大客户、某欧美企业强烈要求将生产基地转移到海外,以分散风险。

  

很有可能上游的供给不足越长,对下游的压力也越强。不是地震的直接受害者的欧美企业及亚洲企业希望避免因日本地震造成的对客户的不方便。以后,这些企业一定进一步要求从日本之外的地方采购替代品。

  

从日本企业的立场看,这意味着将至今留在日本国内的最核心的技术知识也要走到海外,否则可能失去客户的订货。■

  

(财新研究员 舛友雄大 译)   

话题:



0

推荐

田原真司

田原真司

8篇文章 12年前更新

财新传媒驻日特约记者。 日本自由撰稿人,长年从事关于中日经济和企业管理的新闻报道。 曾任《日经BP社》北京支局长,香港特派记者

文章
  • 个人分类
全部文章 8篇
  • 文章归档
2011年 8篇